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拉开帷幕,首次对全国古籍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古籍的分级管理、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利用等。(4月30日《人民日报》)
古籍里记录着中华文化的根与魂,犹如中华文明的“时光匣”,构筑起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成为文明传承延续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深深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之心。加强古籍的保护利用,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保护和利用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古籍保护尤其是古籍修复,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根据全国古籍普查显示,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汉文古籍就有3000万册左右,但是由于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在这些传承下来的古籍中有不少遭到损毁,需要“古籍修复师”去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但眼下全国图书馆系统的修复师也不过1000人,虽然修复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大幅提高,但人才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制度,通过校馆联合、职业教学等多种渠道打通人才渠道,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年轻人投身其中。
加强古籍保护,要坚定不移迈出数字步伐。古籍会在使用中损坏,也会因岁月侵蚀自然老化,曾经修复好的也可能需要反复多次重修,而数字技术则可以让古籍得到更妥善更持久的保存。随着国家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工程的推进,“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已经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0万部(件),可以让用户十分便捷地查询阅读。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处理和知识提取,还可以实现古籍文本的结构化、体系化、图谱化,为古籍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开辟新路径。
加强古籍利用,要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近年来,《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古书复活记》等文化类节目不断涌现,让古籍更具生命力、感染力。不少图书馆纷纷依托古籍资源推出文创产品,让公众从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古籍、学习古籍。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之习俗,既晒文物珍宝,也晒修复、装帧、传拓等技艺,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人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新时代古籍利用,要善于借助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赋予古籍时代新意,打开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新天地。
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就是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要让当代人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坚定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获得更加深沉、更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张贤)
责任编辑:卢彬彬
关键词: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