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爱心行动”。兴宾区河西街道金海社区李启高用18年的点滴善行,生动诠释了这句话。74岁的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18年来,他自掏腰包,一直义务“修补”着小区、公园、路面等公共设施。李启高自2005年退休后,一直奔波在“小修小补”这件事上,让“雷锋精神”遍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他十八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生动诠释了这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
11月20日上午,正在金海公园附近散步的李启高,无意中看见一处破损的路面,善心使这位老人回家拿上工具和材料,便匆匆赶来维修。半个小时后,路面终于修好,看着平坦的路面,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看着补好的路面,李启高脸上露出了笑容。
别看只是小修小补,但要去拿修路的碎石、沙子、工具包等,重量加起来也有近200斤,非常不容易。
李启高正在装沙子、碎石。
李启高已记不清补过多少个坑、修过多少张凳子……十八年来,花了多少钱买水泥、沙子、材料,他从来不去细数,也算不清,因为他心里觉得“做这个事,值!”
李启高正在清理修补路面。
对于李启高自掏腰包修补这件事情,女儿李云莎并不在意,但关心他的身体情况:“家人也劝过他休息一下,不要那么辛苦。但是没办法,他喜欢干这个,只要他高兴,我们全家人都会支持他。”
由于经常修路、修凳子……李启高积累了一些经验,铁锤、锯子、钳子等这些小工具他都用得很顺手,慢慢地成了一名地道的“维修达人”。
“退休了还不好好享受,瞎折腾什么……”“路有坑了就让他烂在那里,你管什么闲事?当心吃力不讨好……”每每听到这些议论,李启高总是微微一笑,不与他们争论,不受他们影响,继续坚持做好事,因为助人为乐这颗种子,已在他心里长成了参天大树,哪怕遭遇狂风暴雨,仍然屹立不倒。
“李大哥人很不错,见到他做好事,有时我也会掏出手机帮他拍照记录一下,将这满满的正能量传递出去。”谈到李启高免费修修补补的故事,市民许小文赞不绝口。
“别人的爱好是唱歌跳舞,我的爱好是修修补补。”李启高说,外孙女还小时,他就带外孙女一起去修补公共设施 ,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教育她“勿以善小而不为”。
“外公是个很正能量的人,虽然现在在南宁读书 ,但是一直关注外公的抖音号,通过抖音号可以知道他又维修了哪些东西,今后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外孙女梁李欣说。
今年3月,何廷革在桂中药店帮老人义务理疗。(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节假日期间,何廷革还经常与爱心人士一起捐款、捐物,到兴宾区良江镇、良塘镇等地看望孤寡老人与困难户,给他们带去慰问品,目前,这个自发成立的爱心队伍已多达20多人。
为什么能18年坚持维修?这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1950年,李启高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懂事开始,父母就教育他,要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常有人到家里讨吃的。”李启高说,当时家里也十分贫困,但是父亲从没有拒绝过一个上门讨饭的人,有时,一家人还没填饱肚子,他还是会让乞讨的人先吃饱。
记得有一次,年幼的李启高问父亲:“阿爸,我们还没吃,怎么先给他们?”父亲望着乞讨者远去的背影,轻声地说:“他们比我们更困难,得帮帮他们。”
就这样,父亲的言传身教如雨露般滋润着李启高的成长,此后,乐善好施、助人为乐这种精神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居民眼里,李启高是一个好人,默默地奉献,不计付出,不求回报。”金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江舟说,希望广大辖区居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为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助力创城建设。
“只要我身体还行,会继续干下去。”李启高说。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十八年的坚持,能影响到身边的人更加不容易。如今的李启高,已成为大家熟知的“活雷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做好事的劲头从未改变,而“老李哥”的故事,也将在桂中大地口口相传
关键词: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