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信:在高塔和银线之间书写“工匠精神”——访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四级职员兼带电班副班长
陈国信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
条条银线之上,巍巍铁塔之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跨越寒暑,无惧风雨,迎难而上,点亮万家灯火。他说,每当夜幕降临,满城的霓虹就是对他最大的奖励。
今年53岁的陈国信是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四级职员兼带电班副班长,从学徒蜕变为“大国工匠”,从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成长为全国首批输电线路技术技能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陈国信用31年的耕耘奋斗诠释着它的含义。
陈国信旧照。(受访者提供)
勤学苦练,成就“硬功夫”
1992年,技校毕业的陈国信主动选择安全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的高压带电作业工种,在这个“苦脏累险”岗位一干就是31年。为练好基本功,他利用两条打成圆环的绳索在光溜溜的水泥杆上攀爬20多米,每天爬十几个来回;制作钢绞线拉线头,将手指粗的钢绞线拗弯成圈,再用10号铁丝徒手绑扎,一天扎几十米长;检修线路,他在晒得烫手的高压铁塔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回忆第一次高空作业的场景,陈国信仍历历在目:“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当我看到老师傅把一根根的角钢变成一大截的大骨架,组装成顶天立地的铁塔,用自己的双手把技术障碍消除掉、让线路正常运转,这让我十分震撼,我决心要把这种功夫学到家!”能吃苦、肯学习、善钻研,短短几年,陈国信便掌握了立塔架线、带电作业等操作技术,成为带电作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陈国信高空作业照片。(受访者提供)
潜心钻研,寻找创新突破口
厦门市1700多公里输电线路、5000多座高压铁塔,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陈国信的身影。身背三十斤器具,爬上百米高塔,与高压电线“亲密接触”……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这是他日常工作的写照。“在夏天,穿上装备就相当于在高温下还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但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不觉得苦,我很享受遇到困难把它解决掉的过程。一条路不好走的时候,有可能走的就是上坡路。”
陈国信深知,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技能,这也是支持他30多年来奔跑在创新前线的原因。心里装着热爱,眼睛里就有了光芒。陈国信的工作室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发明创造,谈起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陈国信如数家珍。
陈国信向记者介绍“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安装带电作业用挂线滑车”。王楠 摄
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让陈国信放心不下,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在想如何解决,而他发明创造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本身。他受抓娃娃机的启发,发明了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工安装带电作业装梯绳的小滑车;他从自行车的轴承部位获得灵感,发明了省力丝杠;他利用棍子撑开导线扩大操作距离的方法,解决了110千伏多回同塔线路检修难题;工具加工厂做不出新工具,他就用胡萝卜雕刻工具模型给工厂依样画葫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他说,“我是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捕捉百分之一的灵感。”
陈国信在海底电缆指导机器人创新项目。(受访者提供)
“我想带着一群人奔跑”
“把问题变成课题,把想法变成办法。我的追求,就是在各式各样平台上发挥好引领作用,推动劳模身边再出劳模,工匠身边再出工匠,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接力不息。” 陈国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他创建了一个点子培育出7个成果的“7n法则”和创新智慧库,不断解决电网带电作业技术难题,实现了以技术创新促进人才培养。陈国信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样还不行,还要继续改进!”一路走来,这个创新平台先后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国家人社部授予"陈国信技能大师工作室”。“把我的技术分享给大家,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工匠一起守护城市电力,大家都一起来热爱这个岗位。”陈国信坚定地说,“我想带着一群人奔跑!”
“其实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对个人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的师傅总说,我就是放不下。国信师傅对我来说,就像一个望远镜,我们透过它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陈国信的徒弟说。
陈国信接受中国文明网采访。王楠 摄
多年奋斗在一线,陈国信先后荣获省部级技术成果奖18项,拥有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发明成果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2021年,陈国信被评为第七届福建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说起自己得到的这些荣誉,陈国信很淡然。他谦虚地说:“得到这么多认可我心里很高兴,这些称号对于我是一种激励、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如何把工作做好,才是我最关心的。”
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是无数人面临的人生命题。在陈国信心里,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热爱。
关键词: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