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过扫墓祭祀来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近日,民政部召开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特别强调要确保人民群众健康祭扫、安全祭扫、文明祭扫。清明前后也是林草火灾多发季节,对于林草防灭火来说,严禁野外祭祀用火尤显紧迫,只有坚持文明祭扫、杜绝明火,才能防火于未“燃”。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明素养不断提高,各种文明祭扫的方式已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同时也要看到,个别人仍然我行我素,采用烧纸钱、焚香、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方式,成为引发林草火灾的主要隐患。为此,每年清明节前,各地都要发出倡议,引导人们“零碳祭祀、文明祭扫、防火保林”。
移风易俗,文明祭扫,作为社会公众就是要自觉转变观念,主动远离陋习。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等祭拜习俗,既污染环境又易于引发火灾,严重时还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生态破坏,委实得不偿失。理想的方式,是将祭扫活动与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选择通过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等方式缅怀逝者,这样,既达到了祭扫目的,又利于丰富清明节日内涵。不仅如此,社会公众还可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这样更富现实意义。
坚持文明祭扫,离不开社会相关方面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民政部召开的2022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进一步创新和细化便民惠民利民举措,适当增加服务网点、便民窗口、祭扫专线,保留电话预约、线下服务等传统模式,拓展完善网络预约、代客祭扫等服务功能,保障特殊群体的祭扫需求。
服务保障到位了,宣传教育工作加强了,相关责任压实了,有助于更多人逐渐摆脱陋习,转而选择文明祭扫。不只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机构,各地的基层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以及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机构,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乡规民约对民众的教化和引导作用,带动群众自觉开展文明祭扫,不断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愿更多人能在领悟“清明节”本源基础上,身体力行,以更加绿色环保的形式怀祖追远,从而使火患在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使清明节真正“清明”起来。(周慧虹)
责任编辑:卢彬彬
关键词:
| 下一篇